导航菜单
首页 >  硕士研究生招生指南海洋技术系学科介绍  >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2025年研究生招生指南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2025年研究生招生指南

光辉历史造就高水平专业学科

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物理系的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物理专业。1978年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包括计算机软件和微电子两个专业。2002年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之后,在原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的基础上建立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和微纳电子学系。2021年成立计算机学院。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北京大学与国内其他单位联合攻关全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150机),并研制成功配套的国产大型操作系统。近年来,北京大学还在系统软件和视频编解码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两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取得了重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牵头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国家级双一流重点建设学科,拥有多媒体信息处理全国重点实验室、软件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视频与视觉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计算语言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处理器及系统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关村网络与信息安全开放实验室等科研基地,形成了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技术应用三个层次的科研体系。

近年来,本学科不断发展壮大,为国家培养、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取得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丰收,为我国计算机科学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优秀导师荟萃之地,研究生创新成长沃土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的学术梯队,现有博士生导师98人,硕士生导师37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讲席教授4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特岗学者入选者7人,杰青14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3人,973首席科学家4人,“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5人,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青年学者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5人,国家级青年项目计划入选者15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2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项目负责人8人。近年来,共承担50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课题,科研经费年均超2亿元。曾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1项;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3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项。在人才培养方面,1人获全国百篇优博;7人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本学科点是我国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高素质、多层次、创新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我们紧密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围绕已有优势和战略必争的研究方向,经长期发展,形成合理的学科布局,研究方向涵盖各个方面,并突出重点和特色。

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目前已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个体素质高、具有合作精神、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团队。本学科的研究生无论选择哪个研究方向,都能获得一流导师的精心指导,从而为未来的深造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流成果涌现之处,研究生成长有力保障

进入新世纪以来,本学科在国际一流的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发表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多次受邀在国际会议做特邀报告,获得STOC、ICSE、SIGMOD、VLDB、ICML、WWW、ASE、FSE、UbiComp、ISSTA、HPCA、ICS、EMNLP等顶级会议的最佳论文/杰出论文奖。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数百项,每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上亿元,参与制定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10余项。

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方向在国内最早开展自主微处理器正向设计研究。团队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套支持微处理器正向设计的软硬件协同设计环境和自主指令系统的16/32位微处理器。作为中国“芯”的重要发源地和国内领先的专业从事自主CPU及系统设计单位,始终坚持自行设计、自主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展思路,制定了自主知识产权的自主CPU指令系统,并基于该指令系统研制了多种规格的自主指令系统系列CPU芯片。目前,基于北大自主CPU的信息终端已在特定安全领域形成覆盖性规模应用,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该方向承担了大量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在处理器设计、系统软件、安全计算机系统等方面形成大量论文、专利、软著和IP核,具备完整的系统性技术积累,并长期持续和业内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合作。

网络与高能效计算研究方向,长期在智能网络、分布式系统、高性能计算、软硬件协同计算/系统软件、智能机器人系统、多智能体博弈算法和平台以及电子设计自动化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和省部级奖,两次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CODES+ISSS、ICCAD、MobiCom、INFOCOM、IWQoS、HPCA、ICS等顶级会议最佳论文/最佳论文提名奖。参与了ChinaGrid、NSFCNet、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等多项国家级重大项目,主持研发了“天网搜索”和中国网络信息博物馆等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信息系统,发展了和腾讯、百度、华为、阿里等著名IT 企业的合作,并有多个产学研合作成果落地。毕业生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均表现卓著,多名毕业生在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北科大、北工大、天津大学、上海交大、浙江大学、成都电子科大、中山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担任教职,同时培育了10余位互联网产业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包括酷讯、酷我、唱吧、秒针、明略、脉讯、百炼智能、天眼查等。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方向,在智能化软件开发平台、软件互操作技术、移动和普适计算系统、知识管理以及大型通用数据库等领域均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在软件工程国际顶级会议上,北大发表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位列中国之首。系统和平台研发方面,软件互操作上提出了颠覆式的“黑盒”技术途径,打破了信息孤岛,实现数据整合共享,获得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智能化软件开发平台为中国软件产业带来技术提升,实现显著的经济效益;代码智能推荐技术和代码缺陷智能修复技术均达到世界最好水平;在Wi-Fi感知呼吸等毫米级人体行为智能感知方面,奠定理论基础,实际精度保持世界最佳水平;在国际上率先提出“知件”的概念,构建了完整的知件技术体系和支撑平台;在程序理论的时态逻辑、协议验证和工作流描述方面做出了有影响的工作,其中近似算法和一些生物算法研究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在高性能安全网关、网络信息搜索与发现、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等方面也承担了多个研究课题;虚拟仿真技术领域的多通道人机交互理论、超大规模分布式复杂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基于GPU的仿真模拟技术等理论和方法在工程等领域得到了成功的应用;软件服务工程技术、物联网信息融合、智能数据处理、情境建模与推理、服务发现与组装、高可信云服务、移动互联网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等,均已取得了先进研究成果。本方向的国际合作研究和产学合作研究均取有重大成果。

数据科学与工程方向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部级特等奖等多项奖励。随着硬件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大数据管理分析、分布式机器学习和AI系统、AI+DB、AI for Science、紧凑数据结构、文本数据和图数据挖掘、网络优化、无线移动计算、新型硬件等方向取得突破,获ICML、VLDB、NSDI、ASPLOS、WWW等顶级会议最佳论文/杰出论文/最佳学生论文奖,相关技术在社交网络、推荐、医疗、教育等领域落地应用。相关方向毕业生在学术界和工业界均表现卓越,除了在众多互联网公司和企业单位担任骨干人员外,多名毕业生在北大、清华、人大、北航、北理工、北师大、武大、北邮、国防科技大学、昆士兰大学、普渡大学、华盛顿圣路易斯大学、蒙特利尔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担任教职,同时也有数十位学生在毕业后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包括安克、天眼查、百奥几何、Alluxio、清风科技等。

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方向,长期开展以中文为核心的自然语言处理研究。在理论层面,充分利用语言学、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等多学科融合的优势,探索语言深度理解的内涵,构建语言理解的多元认知理论基础。在资源层面,将语言学理论与计算机工程相结合,基于中文语言特点,构建面向中文深度理解的大规模语言知识资源基础设施。在模型层面,研究融合结构化学习与深度学习方法,解决自然语言理解的大规模复杂结构学习问题,提升语言深度理解的效果。在技术层面,将深度学习与复杂结构建模相结合,研发自然语言多层次理解及海量文本挖掘核心技术,研发海量文本内容分析系列关键技术。在应用层面,研制自然语言处理应用系统,服务社会,推动中文信息处理相关产业的技术变革。研制开发了中文信息处理核心基础资源——综合型语言知识库,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内外研究机构和著名IT公司广泛使用;设计开发了一系列的语言处理工具和平台,为相关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方向,开展视频编码和图像识别核心算法研究,成为本领域核心专利的重要产出中心,组织领导视频技术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制定,引领基于生物视觉的视觉信息处理研究,研制速度超越生物千倍以上的类脑视觉芯片和系统;面向内容的海量信息处理,互联网信息处理及大型网络分布式系统等获得多项重要成果;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已成功应用;在人工智能领域,高度智能化的机器感知系统、自主友好的人机交互以及海量多媒体信息的智能处理等,取得了一系列具有较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深入研究大型园区网运行中的网络管理、网络安全、流量控制、身份认证等问题;研究网络攻防对抗和软件漏洞挖掘技术,以应对不断演变的网络安全威胁,并取得了丰富的应用成果;研究跨校及全球无线漫游及应用资源共享等问题,在教育网规模化部署应用,实现可控前提下的全球资源共享,研究解决高性能计算、云计算与大数据相关作业管理、权限分配、资源限制、资源计费和应用管理等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国内领先研究应用成果。通过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及应用的理论和方法,实现对数据高效管理、挖掘、分析和应用,取得了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应用成果。

近年来,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的研究工作获得的重要科技成果奖包括:

l 2022年,“数据驱动的软件测试与修复”获得电子学会自然科学一等奖。

l 2022年,“特征流与模型流协同的大规模视频智能处理技术及在城市交通中的应用”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l 2022年,“沉浸式视频编解码关键技术与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l 2020年,“网络多媒体内容理解关键技术及应用”获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l 2020年,“超高清视频多态基元编解码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l 2019年,“超高清视频编解码关键技术” 获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特等奖。

l 2018年,“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l 2018年,“视频编码国家标准AVS2支撑中央电视台播出超高清电视”获“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奖。

l 2018年,“基于知件的知识获取和知识服务关键技术与应用”,获中国计算机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l 2017年,“高效视觉特征分析和压缩关键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l 2017年,“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获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特等奖。

l 2016年,“视觉特征紧凑表示方法及高性能图像搜索技术”获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

l 2016年,“基于变形敏感的软级联模型的视频拷贝检测方法及系统”,第十八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l 2016年,“互联网多模态内容分析与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l 2015年,“软件定义的云管理关键技术及系统”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l 2015年,“监控视频高效编码与智能分析技术及其在城市智能交通中的应用”获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

根据北京大学新一期双一流建设的总目标,计算机学院的建设目标是,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整体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服务。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各个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以及面向世界一流学科的建设目标,为研究生们提供了参与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的众多机遇,也是研究生们完成高水平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的学术保障。

过去是历史,是创造未来的坚实基础;未来是希望,是弘扬历史的雄伟构想。欢迎有志于从事高水平研究工作的学生们,报考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的各个研究方向!

你们的参与,是创造一流研究成果的鲜活力量!你们的奋斗,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

让我们在共同的科学研究殿堂里,并肩战斗,努力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辉煌!

招生导师信息 https://cs.pku.edu.cn/szdw/jyxl/amz/ALL.htm

相关推荐: